跳到主要內容區塊

劃時代的幼年兵

專欄:老兵憶往         放大字型圖示 放小字型圖示 列印圖示


【作者速寫】羅瑞志先生,民國三十八年以幼年兵隨軍來臺,四十九年考取政工幹校,服役陸軍二十餘年退伍。
 
民國三十八年,國軍隨政府播遷來臺,時任陸軍總司令的孫立人將軍,看到連隊有些比長槍矮的娃娃兵—孤兒們,年約六至十六歲,即通令調集各部隊娃娃兵,安置高雄鳳山五塊厝和灣子頭,至四十年三月十八日移至臺南三分子營區,成立「陸軍總司令部幼年兵總隊」訓練中心,一千三百多位幼年兵隸屬三個大隊計九個中隊,每中隊分三區隊,區隊分三班,每班十二至十五員。
回想抗戰勝利那年,父親積勞成疾辭世,母親帶著姊姊和我,從江西鄉下到贛州市內,遷居四次後,母親打聽到經國先生在贛南任專員時,於相鄰的贛縣「虎岡」為貧童設立「中華兒童新村幼稚園」、「中華兒童正氣中學」暨附設國小班,就送我去就學;我從幼稚園才念到國小班一年級,母親突然病故,姊姊由伯父領養,我跟隨叔父羅永清進保安隊。接著贛南動亂,保安隊併入國軍,從此小個子揹大背包翻山越嶺,奔波於槍林彈雨中,生死只在旦夕間。
民國三十八年,我在陸軍二十三軍二一一團第一營機槍連,擔任機槍手兼二等傳令通信兵,連長朱仲德上尉、副連長蔡岳中尉、指導員袁崇文中尉。有一天,我們在海邊餓著肚皮等到太陽升起,見到一艘大船停泊岸邊,我隨著部隊人潮,讓大人「夾帶」上船。不知航行多久,到高雄下船登岸,但部隊在屏東整編後,竟和叔父失去聯絡,幾經尋訪,皆無訊息,成了失親的孤兒。
民國四十年幼年兵總隊成立時,我被編到第二大隊第二中隊第二區隊第六班,位在排尾。平日在總隊受訓的情景,正如國防部要求背誦的準則:「東方發白大家起床,整理內務打掃營房;青菜豆腐最營養,亂吃東西壞肚腸。」赤膊、赤腳、戴斗笠、穿紅短褲、帶小板凳和圖板,在豔陽下出操、上課、唱軍歌;校閱時,才戴帽、穿上衣和膠鞋。用餐時,一小桶飯、一缽菜,一經開動,六人「圍攻」,一掃而光,吃不飽、營養差,有暈倒的人,卻沒有叫苦的人,集合時依然抬頭挺胸、生龍活虎。
民國四十二年,政府宣告解散幼年兵總隊,較年長的幼年兵重新派赴聯勤、兵工、工兵、運輸、駕駛、車輛、警衛等學校和技術單位,但較年幼的,就分到「政工幹校」。
民國四十二年二月,特別成立「教導大隊」,分二個中隊,在時任總政治部主任經國先生和前後任校長王永樹、王昇將軍關懷照顧下,我們約三百三十位幼年兵,感覺到家的溫暖,並自此改稱「學兵」,按程度分甲乙丙丁戊等五個班級,一年三個學期—且為迎頭趕上適齡同學,沒有寒、暑假,一般科目由軍中教官和隊職官講授;但英文、數理、自然等科目,都外聘專任師資。
復興崗原本是座跑馬場,荒廢破損,我們日夜趕工整理,挖池塘、建泳池、鋪馬路、蓋水溝、種草皮、植樹木,再築起「精神堡壘」;堡壘底層的基座,所墊像臉盆大的鵝卵石,是我們乘軍用卡車,來往淡海邊撿拾來的。
經國先生在教導大隊首屆高中同學畢業典禮時期勉:「你們從孤零漂泊、苦難中度過與奮鬥出來。沒有錢財,不是窮;沒有志氣,才是窮。沒有地位,不是賤;沒有智慧,才是賤。」政工幹校第七至十一期,都有幼年兵就讀,也有考上三軍官校和大專院校者。
我們幼年兵弟兄的事蹟,既「見證歷史」也「被歷史見證」,走過那段艱苦失怙的歲月,衷心感謝國家給予我們優良的學習環境。
(點閱次數:4169)